你的位置:11选5怎么样才能赚钱 > 新闻动态 > 化工博士的三桩心事
化工博士的三桩心事
发布日期:2025-05-25 09:16    点击次数:76

原标题: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亚斌专访(引题)

化工博士的三桩心事(主题)

今晚报记者 苗娜 文/摄

■ 关键技术打破垄断实现国产化

■ 主持重点研发课题项目十余项

■ 获授权专利35项发明专利11项

整齐的发型,圆润的脸庞,平和的眉眼,初见这位“80后”化工博士,给人一种朴实憨厚的感觉。他似乎不善交际,回答问题时也总带着半分羞涩,但提及专业,他可以滔滔不绝,让人感佩他的学者风范。就是他,承担了“丁辛醇生产技术的国产化”项目,也是他,十年磨一剑,首次实现了丁辛醇生产技术的国产化,成功打破了国外垄断。目前,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渤化永利”)的辛醇优化及安全提升项目正在加紧建设,预计年内即可投用,而李亚斌也已经成为渤化永利总经理助理,但醉心于研发的他已经给自己制定了下一个目标。他始终记得当初承担这一项目时的初心:“以前核心设备、核心催化剂、数据包都是国外垄断的,成本高、周期长,不利于服务生产,所以我当时就觉得‘这样不行’!”

李亚斌(右)在园区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十年磨利刃 终结国外垄断

在渤化永利的厂区里,辛醇优化及安全提升项目正在加紧建设,预计年内即可投产,配合使用的,就是由渤化永利自主研发的丁辛醇催化技术,该技术也于日前完成了工业化测试,即将转化落地。

“丁辛醇”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是树脂、皮革制品的基本成分,也广泛应用于日用品、电子产品的生产,就连宝宝用的纸尿裤,制作过程中也离不开丁辛醇。

然而,就是这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多年来一直受限于专利技术,难以国产化。丁辛醇需要用丙烯进行催化制备,但催化剂以及催化技术都需要依赖进口。“以前要生产丁辛醇,无论生产设备、核心数据包、核心催化剂,都需要从国外引进。而且每建一套设备都需要交一次钱,对于企业来说生产成本很高。”李亚斌说,“此外,催化剂从国外购买的话,需要提前半年订货,不能及时服务于生产,对企业影响很大。”

2015年,李亚斌开始带领研发团队与高校合作,联合攻关,经历5年的基础研发和中试,找到了最佳的催化剂方案。2021年,团队着手展开对催化技术的产业化可行性研究,如今正式完成测试,准备投产。这是我国首次实现丁辛醇生产技术的国产化,改变了国内丁辛醇生产依靠引进的现状,打破了国外丁辛醇生产技术中羰基合成催化剂、醛加氢催化剂制备技术的壁垒,终结了国外企业在该技术领域的垄断现状。

李亚斌与同事进行数据采集。

算一笔总账 节省天价费用

在国外技术垄断时期,每建设一套生产装置都需要支付3.8亿多元的专利许可费,由此看来,这项技术的专利许可费是非常昂贵的。

但李亚斌并不具象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以前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购买国外进口催化剂,催化剂的费用是根据市场情况而浮动的。但我们现在自主研发的核心催化剂是一个迭代升级产品,用量可以节省3/4,装置的运行负荷可以提高20%,部分废旧催化剂还可以进行资源循环再利用……这些综合算下来,装置的生产成本会大幅下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能得到明显提升。”

他为记者粗略地算了一笔账,以新技术投入生产,每套装置原始投料时仅催化剂一项费用节省的成本便可达1亿元。“如果将前期建设节省的费用、提产降耗的部分都计算进来,我们每年节省的费用非常可观,对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们也很有信心。”

8个月攻关 解决稳定难题

在被问及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时,李亚斌坦言:“实验室的小试研究、中试、工业化应用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工业化的过程就像是拿显微镜看衣服上的油污,本来不明显,放大之后全部暴露出来了。”

他表示,在工业化过程中,他们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催化剂的稳定性:“催化剂的稳定性不好直接影响生产,造成产量不稳定,同时消耗也是不稳定的。当时我们的催化剂就出现了这个不稳定的问题,我们经过8个月的攻关,一点点找原因,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未来三件事 发力高端产品

如今的李亚斌已先后主持国家、天津市、集团、公司重点研发课题项目十余项。获授权专利35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曾多次获天津市质量攻关成果奖、天津市化工学会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

众多荣誉加身的他倍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们的企业搬迁到现在的园区已经20年了,随着天然碱的产生,化工碱可能要退出市场,企业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转型,那么就需要我们这一代人肩负起责任。”

“未来应该会发力高端新材料,企业可能也会考虑向原料地转线,还有就是要扩大产品出口,继续开拓亚非市场。”在李亚斌未来的计划里,这三件事是重中之重,“我们实验室现在正在做一些辛二醇、三聚甲醛新工艺的项目,目前正在攻关阶段,随后我们也会延伸产品链,优化我们现有装置的技术水平,继续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品质。”

【记者对话李亚斌】

包容的天津让我成长 提供发展空间和信心

记者:作为一个在内蒙古上大学的山西人,当初为什么选择来到天津工作?

李亚斌:当时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硕士毕业的时候正好赶上渤化永利由纯碱化工到石油化工的转型期,正好在招聘人才。我们学化工的都知道渤化永利是由“永久黄”团体发展而来的,创始人是范旭东先生,这家企业在当时已经有接近百年的历史了,这样的企业历史和文化很吸引我。我的博士和博士后也是来到企业之后取得的,在渤化永利的这些年,个人还是有很多的成长。

记者:你在天津生活已经有十几年了,对天津的印象是怎样的?

李亚斌:天津是一个包容的城市,这可能跟它“港口城市”的历史有很大关系吧。就像我们这个企业,甚至我们的研究所里,很多人都不是天津本地的,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所以说天津很包容。

这种包容还包括我们的企业文化,我们一直在强调“容错”,这给了科研人员非常大的空间和信心。

记者:除了研发和管理工作,你在化工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成效如何了?

李亚斌:这些年带过十来个研究生,有天津工业大学的,也有天津科技大学的。很欣慰他们热爱这个行业,也有优秀的人才最终选择了留在我们企业,生产和研发岗位都有。

记者:你对个人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什么规划?

李亚斌:从个人角度出发,我还是热衷于研发工作,希望能够跟研究所的同志们一起做好研发,服务企业,未来一段时间主要还是会在高端新材料领域发力。



相关资讯